近年来中国在疟疾控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在边境地区实施有效干预仍然是一项艰 巨的任务。从东南亚特别是中缅边境地区进入我国的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时有报告。另外,这一 地区的恶性疟原虫遗传变异信息尚不明确。
本研究报道了中缅边境地区6个临床恶性疟病例的全基因组序列及其分析结果。我们使用 滑框法,在全基因组层面上计算了Pi,Theta和Tajima’D值,并且统计了基因的Ka/Ks比值以确定其受选择的种类和程度。测序结果比对恶性疟原虫参考基因组3D7株达到了96.05−98.61%的覆盖度。主成分分析表明,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呈现极强的地域特征。在恶性疟原虫全部5566个基因中,共3485个 基因Ka/Ks值大于1,其中91个基因为显著正向选择,它们大多数为var、rif、stevor等基因,编 码表面变异抗原(VSAs)的基因家族。在正向选择基因中,VSA基因的富集意味着环境和人类 消除疟疾行为的复杂性使中缅边境地区的恶性疟承受了较大的生存压力。
本研究表明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的遗传多样性程度较高,很多表面变异抗原基因处 于正向选择压力之下,使得恶性疟原虫能够快速适应宿主的免疫系统,也加重了治疗的难度。 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为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的种群多样性和变异特征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本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高级工程师沈海默,通讯作者是陈军虎研究员。该文发表在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2018, 7(1): 118.
附件: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