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中国长江沿岸血吸虫病重点防治七省实施了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由于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控制钉螺的分布被认为是降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基本且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长江流域三峡大坝上、下游血吸虫病流行七省钉螺分布情况和年度变化趋势。
这篇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数据来自2009-2017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从省、县、环境类型、年份等几个方面分析钉螺分布情况,并绘制了钉螺分布地图。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7年间,全国血吸虫病重点防治七省的钉螺总面积由 372 253 hm2下降到356 553 hm2,下降了4.22%。钉螺主要分布在垸外的沼泽和湖泊地区。2010-2015年三峡大坝上游两省钉螺面积相对稳定,下游五省有所下降。2016、2017年,上游和下游省份的钉螺总面积均呈上升趋势,以上游增长幅度更大。2009-2017年,七省新发有螺面积累计达5990 hm2,主要集中在三峡大坝下游,共计5610 hm2(93.70%)。
分析结论为2009-2017年,全国钉螺总面积呈下降趋势;同时,由于钉螺扩散形成的新发钉螺面积主要分布在三峡大坝的下游五省,提示钉螺作为一个物种是很难被彻底消灭的。建议今后需要大力加强包括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在内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以实现更大幅度地减少钉螺负担并最终实现全国血吸虫病消除目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研究员戴思敏为第一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许静为通讯作者,于2019年6月18日在线发表于《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附件: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