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孙德建、方圆等近期在《Advances in Parasitology》发表了题为 “Contributions to the lymphatic filariasis elimination programme and post-elimination surveillance in China by NIPD-CTDR”的论文,通讯作者是张仪研究员。
淋巴丝虫病(以下简称“丝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第二位致残病因。丝虫病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开始,我所专业人员深入全国各地现场蹲点调查,全面参与了两次大规模的全国丝虫病调查和防治,对我国丝虫病的分布和流行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调查发现,我国在防治规划实施前有864个丝虫病流行县(市),共有丝虫病(包括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患者 3 099.4万,其中2 559.4万为微丝蚴血症者,540万慢性丝虫病患者,为全国丝虫病防治规划的制定、消除丝虫病效果的考核和评定提供了依据。
1962年著名寄生虫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时任本所所长并兼丝虫病研究室主任的冯兰洲教授,指出我国防治丝虫病,应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只要能采取有效药物乙胺嗪对微丝蚴血症者进行彻底治疗以消灭传染源,从而切断丝虫病传播的主要环节,就可以达到消除丝虫病的目的。与此同时,我所和山东、广西等省(自治区)寄生虫病研究所深入重点流行区,通过连续多年现场丝虫病防治对策和措施的试点研究,制定了以安全、易行、效果好的乙胺嗪药盐普服防治方案,揭示了防治后期丝虫病传播规律,确立了丝虫病阻断传播阈值。
在实现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我国建立了纵、横向、流动人口相结合的主动监测系统,制订了我国基本消除和消除丝虫病标准以及与之相应的技术指标,以指导实现全国分阶段达到基本消除(阻断传播)和消除丝虫病的目标。以上研究成果在全国实施,对实现全国消除丝虫病有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经过50余年深入、持久的努力,经历了准备、防治和监测3个主要阶段,由我所牵头,各丝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防治研究机构协作完成的”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5-2006年,16个丝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相继通过省级消除丝虫病审评,至2006年实现了全国消除丝虫病的目标,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006年,我国卫生部向第四届全球消除淋巴丝虫病联盟大会提交了《中国消除淋巴丝虫病国家报告》,报告于2007年5月9日通过WHO认可。
2007年,2010年,实现全国消除丝虫病后,我国卫生部又根据当时的情况,发布《慢性丝虫病患者关怀照料工作方案》和《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后监测工作方案》,部署加强对原丝虫病流行区遗留的慢性丝虫患者的调查建档和关怀照料工作,要全面做好消除丝虫病后的疫情监测工作。2004年我国建立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丝虫病作为乙类传染病被列为报告病种之一,我所负责联系各省疾控中心对病例进行核实,并通知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个案调查。
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成就和经验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和重视。我国实施的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已被WHO认同并广为推介,对于全球正贯彻实施的1997年第5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消除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淋巴丝虫病”的决议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