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在我国已经有2100年的流行病史。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曾是导致中国1000万人感染的主要传染病,但现在已接近消除。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控制钉螺是血吸虫病防治(简称“血防”)的重要基础。然而,钉螺复现问题正挑战着血防成果。历史证据表明,钉螺孳生面积显著减少不仅有利于消灭血吸虫病,而且有利于维持血吸虫病的消除现状。因此,钉螺的新发和再现问题可能对血吸虫病的预防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在传染源未消除的地区。最近,对湖北钉螺再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包括残留种群的孳生和从其他来源的重新引入。湖北钉螺是一种水陆两栖软体动物并沿水系分布,而流域范围应能阻碍湖北钉螺跨水系传播。但在有些流域边界上钉螺的分布是连续的。本研究调查了钉螺在四川省的分布情况,旨在利用种群遗传学和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来检验钉螺是否可以跨越流域扩散。
我们通过全国钉螺调查获得了钉螺孳生地的地理分布,并在四川省45个县进行了钉螺采样。我们对样本的cox1基因进行测序共获得422个cox1序列,分解为128个独特的单倍型或10个群。在整个研究区域发现了4个基因流障碍并形成5个子区域,其中4个子区域横跨主要流域。历史上,高密度地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而现在更多分布在丘陵地区。63.48%的钉螺孳生环境位于坡度< 0.94°的平原地区,大约90%的钉螺孳生地靠近等级较小的河流。最终,我们的研究显示:大尺度上,钉螺呈现跨流域分布;平原上的自然跨流域传播以及人类和动物携带导致的长距离传播可能是形成四川钉螺分布模式的主要驱动因素。对此,我们建议在血吸虫病防治和钉螺控制上,应充分考虑钉螺能够跨流域扩散的问题,指定跨流域联防联控的策略。
本文第一作者为中国CDC寄生虫病所研究生陈申,中国CDC寄生虫病所吕山副研究员、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刘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文于2022年10月11日在线发表于《Parasites & Vectors》杂志,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3071-022-05496-0
附件: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