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概况
重要新闻
信息公告
外出郊游,谨防蜱叮咬
外出郊游,谨防蜱叮咬
发布科室:媒传热带病室    发布作者:寄生虫病所    

  天气回暖,草长莺飞,又逢五一小长假,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候,也是蜱活跃的季节。我们外出郊游、踏青,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谨防蜱虫叮咬。

  什么是蜱?

  蜱又称“壁虱”、“狗豆子”、“草爬子”,属寄螨目蜱总科的暂时性寄生虫,全世界约有800种,我国记录的硬蜱科有100余种,软蜱科有10余种。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盾板的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的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蜱呈圆形或卵圆形,由颚体和躯体组成;体长一般在2~10 mm之间,雌蜱饱血后可胀大至20~30 mm。

 

                未吸血蜱                   饱血蜱

  蜱的分布

  蜱分布于陆地所有自然地带(包括南极),我国全域均有分布,主要生活在草丛、森林、灌木丛、畜圈、牧场、野生动物洞穴等地方。蜱吸食血液,宿主范围广,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蜱一般聚集在草尖或树尖,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第一对足跗节背面哈氏器,15米左右开始感受,10米50%构成等候,5米时100%四肢平展进攻姿态。一旦有人走过,它会疯狂的晃动身体,迅速勾住,一瞬间就爬到人身上进行叮咬吸血。因此,郊游、踏青、户外遛狗、露营时应注意,谨防蜱叮咬。

草尖上的蜱

  蜱的生活史

  蜱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时期,幼虫有3对足,若虫、成虫有4对足。幼虫、若虫和成虫均可吸血,硬蜱多白天吸血,吸血后身体可胀大到原来的数倍至几十倍;软蜱多在夜间吸血。蜱寄生部位常在宿主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比如人或动物的颈部、耳后(内)、腋窝、大腿内侧等处。

蜱的生活史


  蜱的危害

  蜱叮咬吸血,造成宿主局部损伤和炎症,少数蜱叮人后可致人死亡(称蜱瘫痪)。蜱是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传染病媒介生物,可传播病毒83种、细菌14种、原虫32种、回归热螺旋体17种,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如森林脑炎、出血热、巴贝虫病、莱姆病、Q热等。例如,2009 年到 2010 年之间,河南一些地方频繁出现村民被蜱虫咬伤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后来发现其元凶为新布尼亚病毒;2018年8月7日我国报告首例非洲猪瘟;2020年,浙江丽水报告蜱传巴贝虫病病例等。

  外出游玩怎么防止蜱叮咬

  外出郊游、野营,进入草地、树林等蜱可能出没场所时,要提前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衣长裤,袖口、领口、裤腿要扎紧,最好戴上帽子,外露部位涂擦驱避剂。游玩时注意不要随意席地而坐、不要在草地上躺卧,乱摸牲畜或者在森林露宿。野外活动结束,要仔细检查自己或相互检查身体和衣物是否有蜱;从野外回来,尽快洗澡检查。洗澡的时候特别注意检查蜱容易藏匿的部位如头皮、颈部、耳后、腋窝、手腕、大腿内侧、腹股沟等这些有皮肤褶皱的地方。

  被蜱咬了怎么办?

  蜱的口器呈倒钩状,叮咬时整个身体慢慢钻入皮肤深层,一旦发现蜱叮咬,切忌用手或镊子生拉硬拽,因为这样会造成蜱虫“头肚分离”,把口器留在皮肤里而感染发炎,同时,留在皮肤的口器会把蜱虫携带的病原传到人体,引起一些传染性疾病。因此,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再用小镊子贴近皮肤的位置轻轻夹住蜱虫头部,垂直把蜱虫拉出,随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被叮咬的部位。如果被蜱叮咬后出现发热、炎症及红斑等症状,千万要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蜱叮咬


注:以上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文献,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将及时删除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4-08-06 16: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