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共有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和三日疟4种类型。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为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恶性疟,也是古时“瘴气”的罪魁祸首。
现在,人类文明的列车驶入了先进的21世纪,恶性疟还这么恶吗?
答案是肯定的。世界卫生组织2023的疟疾报告显示,2022年估测全球疟疾病例数约2.49亿,死亡病例约60.8万例。其中70%以上的死亡病例为非洲5岁以下儿童,且几乎均为恶性疟[3]。我国于2021年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即在我国境内已不存在疟原虫在人群间的传播),小说中描述的情景将只会出现在文字里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每年仍有近3000例的输入病例(恶性疟占比50%以上),并报告数十例的危重病例及十例左右的死亡病例,后者均为恶性疟原虫感染者[4]。
那恶性疟为何至今依然如此险恶?其到底恶在哪里?
疫苗研发艰难
疟疾虽然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但其疫苗研发却比天花、新型冠状病毒、黄热病等病毒类疾病艰难。这是因为疟疾患者痊愈后,不会获得终生免疫力。即使是短时间的免疫作用,有时也因疟原虫种类和株系的不同,对再次侵染的疟原虫不能达到较高水平免疫,甚至无免疫[5]。这一特性,致使其能危害至今,且对儿童尤为不友好。对于已经消除疟疾的地区,除近期曾在疟疾疫区得过疟疾的个别人群外,我国绝大多数人对疟疾无免疫力,均为易感人群。当他们去到疟疾流行区,被唾液中含疟原虫的蚊虫叮咬后,依靠免疫力成功抵抗疟疾的可能性几乎为0。
原虫会聚集在脑血管,对人体伤害严重
恶性疟之恶,还在于恶性疟原虫可能会在脑血管中聚集,使红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粘连,造成脑部微血管阻塞及局部缺氧,使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脑型疟,重症疟疾之一),是儿童和无免疫力成人的主要死亡原因[5]。这种情况在其他种类疟疾患者中甚少见到。
可喜的是,疟疾疫苗的研发近期有了重大突破,完成了三期临床试验的RTS,S/AS01疟疾疫苗,可显著降低儿童临床疟疾、重症疟疾、及严重的疟疾贫血等。不过,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仅推荐在疟疾中、高流行国家或地区的儿童中接种应用[6]。
本篇介绍了恶性疟在疟疾流行区对人类的严重危害,那对已经消除疟疾或非疟疾流行区是否还有危害呢?敬请期待下一篇“恶性疟到底恶在哪里?——消除和非疟疾流行区篇”。